馬東為哈密觀眾簽名。
  ·我不知道有沒有文化節目這個概念,如果有的話,我覺得它最重要就是讓人樂於接受。
  ·我覺得娛樂本身就是價值,而且是很重要的價值,因為它符合人的基本需求,歡愉、游戲都是人心裡很深的一種需求,所以我覺得娛樂本身沒有錯誤,只是所有人都以一種方式娛樂,就有問題了。
  ·真正有文化的節目就是把你想傳播的東西,放到娛樂屬性裡面去,讓人先接受,接受過後再看看裡面是不是夾帶著你想要的那種內容、文化或思想。
  ·在中國今天這個多元開放的社會裡面,有10億人同時看一個節默它的難度當然大,即便是這樣,春晚還是得辦。
  天山網訊(記者俞浩 見習記者尤坤攝影報道)馬東,愛奇藝首席內容官,知名電視人,前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,著名相聲演員馬季之子。曾任CCTV-3《挑戰主持人》製片人、總導演、主持人。2011年擔任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語言類節目導演。2013年開始主持河南衛視常規姓氏節目《知根知底》和季播節目《漢字英雄》。
  9月28日中午,住在哈密市區華宇大酒店2樓的馬東並未乘電梯下樓,而是走樓梯。一看到等候的記者便說:“不好意思,昨天晚上錄完節目實在太晚了,沒能接受你們的採訪。”
  而此時從電梯口走出的幾位《漢字英雄》欄目組的年輕人,看到馬東後和他開起了玩笑:“馬老師,我們陪您吃飯吧。”而馬東笑道:不用了,我不用陪著吃。他指指記者說:“我這兒還有朋友聊聊天,你們去忙吧。”
  由此,知名電視人馬東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。
  觀眾的需求就是非常多樣的
  記者:您這次來哈密,對哈密有什麼印象
  馬東:我是第一次來哈密,和我想象的差不多:一下飛機就感覺到很遼闊,背景是天山,藍藍的天,一望無際的戈壁。只是沒有想到,哈密的城市綠化其實和內地的綠化差不多,甚至比有些城市還更好。
  記者:新疆的參賽選手給您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來新疆錄製《漢字英雄》與以往比較,有什麼不同
  馬東:因為這次只是在新疆一地進行選拔,而且很多選手是少數民族,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都是雙語學習,我覺得她們現在的漢字水平也很厲害,像昨天的(冠軍)選手王若冰,她漢字的儲備量和寫出來的字,一看就是練過字的,很厲害,雖然不像漢字英雄的主賽場那樣,選手都是來自全國的學霸那麼競爭激烈,但也已經很厲害了。
  因為場地不同,受環境、設施的影響,不能淋漓盡致地發揮,這是和平時不一樣的,但是卻更真實,進入到一個真實觀眾的世界,因為以前我們都是在演播室里,組織觀眾來,這次在紅星二場的錄製,我看到很多觀眾帶著孩子來的,都是他們自發地,是《漢字英雄》真實的觀眾,現場觀眾不停地發出“太難了”、“這個不對”這樣的聲音,這種反應是非常真切的,所以我希望《漢字英雄》可以多組織經常去基層,進到觀眾當中,這樣挺好的。
  記者:《漢字英雄》在每周五晚上的黃金時間播出,但同時段也是各省台的金牌欄目、名牌節目的播出時間,在如此激烈競爭環境下,《漢字英雄》作為一檔寫字為主的欄默為什麼能異軍突起
  馬東:首先因為和別的節目類型不太一樣,現在有唱歌、真人秀等等電視節默本身觀眾的需求就是非常多樣的,但是電視這個平臺有一個固定時間窗口,7點到8點半就播這個,8點半到9點就播那個,在這樣一個固定的窗口裡面,有些人喜歡別的類型的節默我覺得這是《漢字英雄》存在的基礎。第二,寫字這件事和人的相關性是特別大的,它不像詩詞、對聯、成語等這些二級關聯的東西,寫字它是個一級關係,每個人都離不開寫字。
  娛樂本身就是價值
  記者:您作為《漢字英雄》的主要策劃者,最初是怎麼想到開創這樣一檔節目的?
  馬東:在生活當中,提筆忘字是很正常的事,它能夠引起人們行為上的共鳴。一個人這樣會引起另一個人思考,我也有這樣的問題,美國一直有一個拼寫節默是英語的,每個人從小橫平豎直地學寫字,它伴隨我們一生,而且它是漢文化最重要的文化基因,以前是語言,後來是文字,但是語言和文字已經捏合到一塊了,我就覺得中國人都離不開這個漢字,剛好還沒有人做這種類型的節默我們又可以用新的方式、新的手段讓節目變得好看些,我就做了這樣一個節目。
  記者:《漢字英雄》是不是從節目定位和價值取向上,就決定了和娛樂節目有很大的區別?
  馬東:我不這樣看這個事,我覺得娛樂本身就是價值,而且是很重要的價值,因為它符合人的基本需求,歡愉、游戲都是人心裡很深的一種需求,所以我覺得娛樂本身沒有錯誤,只是所有人都以一種方式娛樂,就有問題了,人們對娛樂的需求是多樣的,就應該有多樣的節目去滿足人們的需求。我們只是設計一個節默我們只是相信它會有觀眾基礎,至於誰喜歡我們不知道,但是從播出後的效果上看,還是有很多人喜歡的,第一季的時候,公測最好的成績曾經到過第三。
  新老媒體更迭最終決定於人的行為習慣
  記者:您怎麼看待新媒介和傳統媒介的融合
  馬東:首先,大家都在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,但其實它們只是時間上的一個先後而已,沒有什麼是新媒體,因為過兩天又會出現別的東西,如果那是新媒體,那現在所有的東西都叫傳統媒體了。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各自有各自的受眾,各自有各自的行為邏輯,比如說現在全國有78%的家庭只有一臺電視,註定了這個家庭看這個電視的時候只能看一個台,一個節默那就需要這個節目適合所有人觀看,老少皆宜。新媒體出現後,手機也可以看視頻,可以一人拿一個看他自己想看的,我們叫它新媒體和傳統媒體,但其實我不太接受這個說法,因為它們只是不同樣式的視頻媒體。電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熟了,所謂的新媒體不過就是出現了新的渠道,大家在這種新的渠道上再找新的邏輯在哪,這種東西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生活,這種影響的趨勢肯定是會越來越方便,時間成本越來越低,以前沒有電視的時候,大家想看一個電影,要去電影院,可能一周只有周末播一次、兩次,後來有了電視,大家可能要在7點半之前趕回家看這個時間的電視,不然就看不上了,但是現在有互聯網,你可以在任何你想看的時候去看,它不是播完就沒有了,從受眾方面說,觀眾是享福的,這既符合社會科技的發展需求,又符合受眾的需求,這是好的。
  記者:那麼你覺得有一天新媒體會完全取代傳統媒體嗎
  馬東:我不這麼認為,我自己有一個電子閱讀器,上面是墨水那樣的,很接近書帶給人的感受,但是我還是喜歡拿紙書看,或許下一代喜歡用這樣的方式去看,但是我們這一代人還是喜歡那種翻開書,一面越來越多,一面越來越少的感覺。所有東西的價值不是因為它是新科技就有價值,也不因為它更方便、更便宜就有價值,所有這些價值首先是科技發展的方向,但是真正的價值還是建立在人的行為習慣上,人的行為習慣是什麼樣的,才是最終決定這種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更迭。
  離開“央視”再談“春晚”
  記者:您為什麼會離開央視
  馬東:我從央視辭職是因為我想換一種工作環境和活法,辭職之後我去了互聯網,這個節目是愛奇藝和河南電視臺聯手打造的,中央台是一個非常好的、最大的平臺,到今天我也不覺得哪個媒體會比中央台這個平臺更具有價值。但是對於每個人來說,情況不一樣,我覺得我如果有機會可以去嘗試一些別的東西的話,對我來說會更有價值。
  記者:最近網上又開始熱議“春晚”,有人說不辦了,有人說要辦。您作為曾經春晚的參與者,如何看這個問題。
  馬東:春晚必須得做,我也不覺得它會同它有它的價值,好像罵春晚是一個風潮。但是罵春晚的人到底在觀看春晚的人群里占多少比例,誰也不知道。當然春晚有各種各樣的問題,我覺得它的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,在中國今天這個多元開放的社會裡面,有10億人同時看一個節默它的難度當然大,即便是這樣,春晚還是得辦。  (原標題:知名電視人馬東哈密談文化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w58nwpmf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